欢迎访问匆匆知识网!

匆匆知识网

当前位置: > 古诗文 > 文言文

文言文

1怀疑与学问

2025-07-31 14:01:24文言文
第19课怀疑与学问做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引用名言“学则须疑”)怀疑与学问

第19课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品析论证语言特点

3.理解“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性,理解文章主旨

./New/148.html

.//cpzs/45.html

.//cpzs/44.html

.//cpzs/43.html

.//xydt/42.html

.//xydt/41.html

.//xyzx/73.html

.//cpzs/72.html

.//xyzx/71.html

.//xyzx/70.html

.//xyzx/69.html

/zixun/290.html

/zixun/294.html

/zixun/295.html

/zixun/296.html

//291.html

//292.html

//293.html

./New/152.html

./New/153.html

./New/154.html

./New/155.html

./New/156.html

./New/157.html

.//xydt/59.html

.//cpzs/58.html

.//cpzs/57.html

.//cpzs/56.html

.//cpzs/55.html

.//cpzs/54.html

姓名:

**:

作品:

身份: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

江苏苏州人。

我国现当代史学家、民俗学家。

著有《三皇考》《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等。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程颐() 譬如()  步骤()

懒duò()shú师()大rú()

 怀疑与治学 关键步骤 _怀疑与学问_顾颉刚 怀疑精神 学问重要性

停zhì()虚wàng()腐草为萤()

zhòu

fǔyíng

(2)词语解释

因循守旧,不知改进。()

没有事实根据的。()

辨别虚假的并除去不合实际的。()

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墨守

辨伪去妄

不攻自破

虚妄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自主学习

1.阅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有什么作用?

1.阅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学则须疑”)

2.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有什么作用?

引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

1.本文有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1)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2)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分论点之间是递进关系。

两个分论点:

2.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

中心论点:

做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引用名言“学则须疑”)

分论点:

1.怀疑是消极方面辩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2.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证明

3.文章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1)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连。

(2)形成层递,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

(3)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

4.第4段和第5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4段还写第5段?两段的内容有何不同?

第4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5段则说“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第4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第5段侧重说怀疑思索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5.怀疑有哪几个步骤?这几个步骤能否调换?

不能调换,因为三者具有认识事物的先后关系。

步骤:“怀疑”

“思索”

“辨别”

顾颉刚 怀疑精神 学问重要性 _ 怀疑与治学 关键步骤 _怀疑与学问

6.作者在论述第二个分论点时,是按怎样的思路进行的?

第1句提出论点;

第2、3句从反面说理,指出没有怀疑精神永远不能治学;

第4、5句从正面说理,指出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

第6—12句举例论证论点。

7.找出文中所用的论证方式,并说说其作用。

(1)举例论证

①第4段: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列举了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例子,并连续多次追问,清楚地告诉人们做学问时怀疑的必要性以及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

②第6段: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做论据,具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

①第5段用关于“怀疑”“思索”“辨别”的阐述和孟子的名言;

论证了“怀疑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②第6段的说理是:“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

论证了“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①第4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之因。

②第5段“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怀疑与学问,阐明“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

(3)对比论证

③第6段“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先从反面说理,后从正面说理,阐明为什么“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④第6段“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先从正面概述事实,后据此事实从反面作一推理,阐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8.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1)明白朴实

(3)简洁准确

(2)通达流畅

(4)长短相宜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怀疑与学问

中心论点:

分论点

1.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①对于传说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主要用举例论证的方法。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学则须疑”)

2.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用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②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主要用道理论证的方法。

1.“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一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对比论证,通过正反对比,突出“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2.第6段“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学说产生”中的“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删去吗?为什么?

不能。用这些词,是为了强调所有的学问家全部都包括在内,都善于经常的怀疑、提问、评判、修正过去学者的学说。这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

①我们说有成就的人有“学问”,既然是“学问”,那么就要既“学”且“问”。“问”从何而来?从疑而来。只有多疑、善疑、质疑、探疑,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用之于人民的事业。清朝学者陈宪章认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所以,我们说:学贵质疑。

②人们常常把知识比作海洋,海洋是无边无际的,知识也是无止境的。一个人,无论他有多大的学问,总会有无知的地方,而多疑、善疑、质疑、探疑则是获取新知识的途径。正是基于这一点,法国伟大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的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学贵有疑

的确如此,如果达尔文没有对“特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所以说,只有疑才能使我们的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③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疑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认真思考之上的,绝不是无端的猜疑或随便的怀疑。达尔文对“特创论”的怀疑,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在于他随“贝格尔”号帆船环球旅行之后,观察和采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考察和研究了无数的地质资料,经过综合探讨之后,才向根深蒂固的“特创论”发起了强有力的挑战。这是一场真理对谬误的挑战,其结果自然是真理胜利。可见,任何有效的怀疑,都依赖于对事实的仔细分析和对理论的深入研究。

④可是我们有许多青年,他们不善于怀疑,不善于发现。他们相信,凡是书上写的便是正确的,凡是前人说的便是真理。他们迷信书本,崇拜前人,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有什么发现,更不可能有什么创见。他们对于社会的进步没有什么贡献,还可能成为社会前进的绊脚石,阻碍人类文明的发展。这样的人多了,我们的社会就不会进步,人类的文明就会停滞不前。所以我们必须提倡怀疑精神。半个多世纪以前,鲁迅先生就曾通过《狂人日记》倡导这一精神。如今,历史的车轮已转过了一周又一周怀疑与学问,我们也早该拿起反向思维这把钢枪,作为我们向科学进军的武器了。

⑤地质学家李四光曾对他的学生说:“不怀疑就不能见真理。”这句话对我们也同样适用。我们要增长知识,寻求真理,就必须多疑、善疑,而且质疑、探疑,这才是我们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年轻的朋友们,勇敢地拿起这把钥匙,去打开科学的大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