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朱兴泽:细微的美感与魅力——浅评曲靖作家朱华胜微型小说
朱华胜的微型小说语言有种引人入胜的魔力,看似质朴无华却又饱含玄机。《铁石》《包裹》等被《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等杂志刊发和转载,作品入围多种选本、教材辅助材料、高考统测题。不难看出,他是一个很有实力的诗人。
朱华胜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关于感情、亲情或则关于命运,苦难中总见温暖,磨难中展现坚强不屈。他的小小说大多标题新颖,人物对话生活化,情节坎坷,伏笔如层层微波堆叠出最后的击疼胸膛的雪浪。我注重分享他的几篇微型小说,细细品读作品带给我的享受。
首先来看《每一根竹笋都是奔跑的背痛》《包裹》《铁石》三篇关于父亲的爱,母亲的爱,深深的感动了我。
世上有各类各样的爱,但父亲心里那个令人腹痛的深爱,更重,更暖,更是一种无比的幸福。《每一根竹笋都是奔跑的背痛》让我禁不住有些喉里抽泣,泪眼婆娑。小说情节起伏像飓风中的海浪一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让我这一颗孤悬的心,久久不能平淡。
鲜美脆口的竹笋,在缺衣少吃的年代,它是小孩们心心念念的奢望。作者紧扣这一点以竹笋为线索,把人物间的矛盾和情感紧紧联系在一起,找寻背痛背后的真相,挖掘深爱的本质。
《每一根竹笋都是奔跑的背痛》,最大亮点彰显在情节的构思和真实不浮夸的情感。作者以第一人称“我”来写,第一人称自然拉近了作者和读者心与心的距离,降低现场感,人物一言一行的活动似乎就在眼前,一切由于生动形象而形成共鸣共情。
采用插叙手法,如同一个缩口的大水缸,一点一点往外掏宝贝一样,引人入胜。文在开头写道,种下三棵紫竹,被人夸很懂园艺,“我”却说自己种紫竹并不是由于它妩媚多姿收到儿子礼物的心情短语,而是由于竹承载着“我”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读者的好奇心是不是顿时被吊上去了?
物质贫乏的年代人们为了生活下去,常到后山挖竹笋。“我”去挖笋的过程中偏遇见生产队队长的三个称恶独霸的孩子。矛盾开始一级一级出现。“我”被恶霸拦路,抢笋,恐吓,到最后与之打斗,被赶来的大人们拉开,之后双方父母到场。各自劝解或批评自己的女儿。队长夸“我”成绩好的话似乎是一种自私的话,但“我”引以为骄傲,同时表示“我”的自尊心极强,不能接受人的随便羞辱。从心中不想听从母亲要“我”向对方认错的安排,气得哭了,只身挪到后山独舔心灵的伤。很想去市区找自己的儿子,幼小的心灵多么想得到父母的保护,而不是父亲的委曲求全。而且当“我”在看到村里的朱大娘说爸爸和哥哥正在四处找自己时,“我”又想到父亲和哥哥的忐忑和担忧,是自己对长辈的一种伤害,马上狂奔回去。不料隔日早起发觉母亲一夜未在家,正当“我”打算带着弟弟出门找母亲时,母亲却回去了。蓄势的铺垫,致使高潮排山倒海似的到来,细致地描写父亲进门的情境,像影片一样给了父亲大大的特写镜头:父母进来了,背着一个篓。父亲一只手里拿着手探照灯,另一只手里握着镰刀。母亲脸上湿淋淋的,毛发上、衣服上粘有好多竹叶,肩膀处衣服撕开了一个口子,脸部、手上有几处血红的印痕。父亲一脸满足的笑容,说:“你们上去了,如何不多睡会呢?”读到这儿,“我”再也忍不住内心情感的奔涌。“我”抱着母亲哭了。母亲用对女儿深深的爱熔化了母亲心里的委屈,将父亲因受恶霸欺压的冰凉从心底彻底抹杀,父爱的温暖转化成一种面对生活不屈不挠、大彻大悟的顽强力量。此时,伟大的父亲形象赫然立了上去。
布局精巧,构思坎坷,人物内心活动质朴,是本篇最大的特征,一环扣一环,行文节奏拿捏不急不慢。人物间矛盾层层叠加,最终使主人公的情感如火山一样爆发下来。因而把“我”的体贴大人的懂事心理、母亲为人本分善良和对女儿的关爱彰显得淋漓尽致。生活的艰难和别人的欺压都不能击败一个坚强而吃苦肯干的女儿。这是一种最无私的给与和爱惜。
生活的苦难,是成长中别样的馈赠。妈妈对儿子竭尽竭力的深爱,更是女儿心里一种难忘的胸痛和幸福。
小小说《包裹》峰回路转的情节,入木三分的描画,体现了父子的爱,腹痛着,幸福着。
这一篇是另一种阅读体验。开门见山,奔向主题,时而峰回路转,时而柳暗花明,结尾急遽而止,回味无穷。
《包裹》的故事表面上看似不复杂,却用极大的隐忍画笔写出了主人公李红珍的幸福、友善、隐忍、坚韧和大爱。文章情节由于人物命运的改变而改变。文中大部份笔端都在铺垫,从不同人的视觉埋下一个又一个“地雷”,只为最后引爆读者的情感。
文章奔向主题。文章的开头就用喜鹊的欢叫渲染出一种捷报到来的场景。快件小哥的摩托声由远而近,“李红珍,李红珍,你的包裹”,熟悉的叫喊直接引出本文的主题。
大柱的优秀,不直接夸,而是从黄大爷的艳羡和失落侧而写大柱。黄大爷有三个孩子却甚少来看望或寄送东西回去。特意写了大柱见了村里人也热情打招呼,大柱小时候为救重病的母亲自己背妈到诊所。可见,大柱是一个从小就有孝心、有担当、有爱心的女儿。爱出者,爱返。写那些,正是为了最后的大柱临危不悔的表现才更让人可信。即大柱对身边的亲戚、邻居、朋友,就会自然而然地尊重和爱惜。
“这几年,据说大柱身负特殊任务,没有时间回去,但逢年过年,大柱都要给母亲寄来礼物。有时是吃的,有时是穿的,有时是生活用具。”大柱到底肩负啥特殊任务,没说,他不再回去,有特殊任务,如同也说得过去。但为何穿的,连生活用具也寄回去,细思,这个大柱似乎孝敬得有些夸张,寄钱回去,不更省事吗?虽然,从这开始,文章开始悄悄布局了。
李红珍耳背,所以人们对她说话要小声,她回应他人也要小声。于是李红珍的嗓门就等于一个低音扬声器,发生在她脸上的事,村人皆知就理所其实了。李红珍收到包裹时,“她总是当着居民的面掀开包裹,看,母亲又寄东西来了。假如碰上是吃的,她就分给在场的人吃。”因为李红珍为人谦和,所以她与邻里的关系也好。这么后来收到儿子礼物的心情短语,她得病了,黄大爷去关心开导她,她重病,村人帮着发电报等等行为也就正常了。如城里的人们,搬去旁边也不打招呼,不说话,人们互不了解,遇见困难,也不可能来帮忙。所以,作者的每一笔都不是闲笔。
大柱当了林业消防兵,提干当个连长,管理着十二个人。这儿点到为止,不多着一笔。参军第二年,李红珍收到一封电报,她去了父亲的军队,半月后才回去,回去后久不出门,直至快件员要黄大爷转交包裹给李红珍,才知她“由于舟车疲累,病了,在家养生体,很久没有出门。”这里看起来是写李红珍累病了。事实上真这么吗?
李红珍还是常常收到父亲的包裹,但大柱没回村,居民都习以为常了。“每隔一年,李红珍去军队慰问母亲一次。”不细说李红珍究竟在军队听到了父亲哪些,不说明为何要每隔一年去父亲的军队,如同就是军人家属慰问身负特殊任务不能回去的女儿。
李红珍重病入院后,居民按包裹的地址给孩子的军队发了电报,但大柱也没回去,站在李红珍身边的却是几个帅气逼人的军人,这时,文章后面所有的伏笔才自然而然地一一得到印证。我们才明白为何后来大柱过新年不再回去,由于他保护战友早牺牲了;才得悉曾经发给李红珍的电报是大柱的死讯,所以她从军队回去后就生大病虽然是丧子之痛;才明白后来,李红珍去军队看父亲虽然是端午节给孩子祭扫;才明白上面春节过年寄回的各类各样的包裹都是母亲的战友们寄来的。正由于大柱是一个优秀的女儿,他就能爱战友如手足,为救战友而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因而才有可能让十二个战友都心甘甘愿取代他照料自己的爸爸,母亲年老了,四肢不便,外出不安全,为了省却外出购物的麻烦,才把吃的、穿的、用的都用包裹寄来。这样徐徐写来,情感升华自然,能量不断迸发,最后直击人心。
由此可见,写好一篇小小说虽然并不容易,不但要文章结构要合情合理,但是先后次序要巧妙。假如我们开头就写李红珍的重病,大柱的战友们来看望她,之后全部插叙来写,就没有这样引人入胜了,对读者来讲,没有了好奇心的牵引,情节没有了前后的对应,文章就没有了层次感,也没有了深度,对大柱,大柱妈和大柱的战友们的奉献精神和大爱格局的描画,就不会这样入木三分。读完顿时泪目。
朱华胜发表在《安徽文学》的小小说《铁石》,故事虽然简单,总体采用次序的写法,但整篇语言非常生动形象,富于张力。小龙在计划生育的年代从小被母亲寄养在大姐姐家,一次吃地瓜时把地瓜面粘到眼眼毛上被母鸡来抢食啄瞎了一只耳朵。当铁石长大后,拒绝年迈的母亲来乡下认儿,他也不去城里认亲生母亲。他的心中的恨从他直接抒发下来是,他的话很戳人,像刀,像棍,像一个刺耳的器物。他说:谁再来认我,我把他掉入水塘里。朱华胜老师讲到这儿,为了抒发出铁石的恨,如同他的狠惹怒了池的蛙,它推入水上,唤起混浊的泥浆水,更像他心里的憎恨让他觉得难受,“一股混浊透绿的浆柱随声而起,又落下。”这样的词句简直就是神来之笔。
他的妻子的神态写得特真实,得悉父亲不认她,她的面色“寡白”,身子不自主地发抖,目光沮丧而悲痛无助,她一边走一边不断回头,不甘愿,如同魂没跟上似的。天啊,这样的夸张修辞用得真叫绝了。把儿子的不舍写得淋漓尽致。
他真的心狠吗?作者不直接写这个,他不看父亲离去,把树叶扭断,折成一小段一小段的,如同用心里的恨把原先的无法难舍的温情要生生扭断一样。他也不看他人指赐教点,他内心的挣扎,抒发得多巧妙啊,作者不说下来,让我们直接看下来的情节,才是真工夫。
之后简单倒叙,他家太多小孩,又是超生,父亲才将他寄养在大姑家。他意外被母鸡啄瞎眼后,遭到的男子伴的负疚和讽刺,念书后成绩挺好,遭到自己单恋对像的指责,朱华胜老师这样讲到:姑娘那句话,深深刺在心上,像一瓶高含量毒药样的,足以毒死他。“高含量的毒药”多形象贴切啊!不被接受的爱加上指责就是对他本来就自傲的心彻底粉碎了,将他微弱的心头之光也熄灭了。他没有了生活希望。不读书了,放牛,将黄牛当成亲昵的伙伴或长辈。他在树上睡了三天,如同轮回一个此生与来生一样,他不再读书,打柴割草,把背上压上沉沉的分量,试图塞满心里的昏暗,但是他依然是孤单的。他把自己名子从小龙改成铁石,那恨到腿骨里的觉得似乎几辈子也不会忘一样。
但爱就是阳光,阳光能熔化冰雪。小寡妇小娥像阳光一样点亮了他的生活,温暖了他的灵魂。他娶了小娥,有了家,有了女儿后,他也开始体验为人父亲的爱意。离婚那晚他哭得很悲痛,犹如一场洪水把心头积存的乌云散尽。直至他亲哥意外离世,父亲没有人照料了,这时他那本以为刺穿的温情又像断了尾巴的壁就又自己长了新尾巴下来。再加上父亲小娥“枕边风”的温柔相劝,他的铁石总算凝固成水。朱华胜老师写了恨,写了痛,最后让痛让恨化解在爱中,爱的阳光总算穿过厌恶的迷雾,给读者温暖的觉得。主题得到了升华:爱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小说讲到这里急遽而止。我们可以想像他的心总算回到了那种原先的家里了。失而复得的母与子的爱,妻对夫潺潺不断的爱,像光一样重新点亮他,也点亮他的父亲以前暗淡寒冷的心空。
综上所述,《每一根竹笋都是奔跑的背痛》《包裹》《铁石》这三篇同样写母与子的爱,读来却各有千秋,毫无雷同感。人物的鲜活,细节的刻化,巧妙的布局,赋于了每一篇小小说崭新的生命力。
再来看《重生》《重托》,同样体现了微型小说的美感与魅力。
读《重生》,如同钻过一条坎坷而巍峨的隧洞,我好奇,困惑,紧张,释怀。
像影片的首镜头,大坡白灿灿的荞麦花,像有香气的雪。有着娴熟医技的多面手宜昌金出现在我们面前,他随送医下乡小分队走入一个山村,村里,他一眼认出了一个长着虎牙的农妇人——她正等待他做青光眼放疗,期望重见光明。
为何他能一眼认出她呢?千万个问号像讯号灯一样打在我心中,同时,作者写宜昌金的心情瞬间像奔腾的哗啦啦响的大河,唤起了他哪些重要的追忆?
用线描手法写场景,用比喻修辞形容人物的心情,简单几句就把诸多故事情节包袱拧在我们的面前。紧接着,他用倒叙的手法,缓缓写出他和她的相遇。
这场相遇没有多余的一笔,情节紧凑,节奏急迫,扣人心弦。
她们两人在一个远离小镇的小村相遇,她的言语里透着山里人的实在和朴实。他饿极了向她讨食,因孕期而挺着大肚的她乐善好施,除了给他荞麦面吃,还让他借宿。听到这儿我不禁心中嘟囔,她咋一个人搬去这山外边呢?她对宜昌金说,家里没有其他人,父母早逝了。但她没有说自己的儿子在哪里。我心中困惑着,宜昌金不便问,我只能等前面情节发展,继续往下看。这就是作者的巧妙和智慧。不急着说,让故事自己发展,诱着人往下看。
情节一环扣一环。夜晚,他看到她因生小孩而苦闷的呻吟,在难耐的痛楚中她骂媳妇。原先,她的丈夫出狱了,因好色行贿公款而获罪。现在,她孤苦无依,只身面临生产的艰辛挣扎。留宿的宜昌金起初是个大夫,不能见死不救,他不顾一切地替她接生。此时,这个新生婴孩的哭闹嘹亮了小村的静寂。
第二天,宜昌金不再走大路,他回城去了。此处,又埋下伏笔,为何开始要走大路,如今要回城呢?作者始终不说理由。如同宜昌金就是上山观光走失的顾客一样。
假如听到这儿,故事就结束,那不过是一个好人好事罢了,还构不成一个小说的架构。
镜头重新回到文章开头。她放疗后重见光明,也认出了宜昌金。按说,是她太谢谢这个大夫才对。可偏偏是大夫宜昌金泪流满面,说当初他吃了她四大碗荞麦面就改变了他当初的命运。这似乎是两个互救互助的人重逢,善出者善返,因果轮回。但我隐约可觉,四大碗荞麦面就改变了他命运的说辞也有些过头啊。是不是有些夸张啊?
最后一笔才是文之重头戏,是文的高潮,由于他当初也是和她丈夫一样的好赌行贿者,他是由于逃亡不敢走城道才入山的,那夜,是她的痛喊,是小孩的哭声,是她本性的善良与帮助,唤起了宜昌金人性的善良和正直。原先第二天他回城就是去翻供了。
此时,所有的悬念都得到释放。这时,人性的救赎如同一道强烈的阳光穿透厚实的乌云洒向大地。万物都在重见光明中重新生长。
再回头细品,标题《重生》取得妙,情节步步为营,如同八面埋伏。朱华胜选荞麦花上场,一是寄寓着女主人公命运悲苦,却和荞麦花一样生性美好。男主人公,名子叫宜昌金,这名子似乎在向我们暗示他好赌贪污畏罪逃亡。小孩的新生,也是宜昌金的重生,宜昌金的累犯投案改写命运而重生,他的重生又隐含着她将来获得他的帮助重见光明的可能。不得不惊叹朱华胜构思周密,对人性的善恶描画得入木三分。
这篇微小说,篇幅短小精悍,情节紧凑,语言锤炼,人物形象丰腴。作者的巧妙构思和布局,使这文陡转而自然,微而不小,字字千钧,发出震人灵魂的力量。
《重托》写的是新时代新农村的变化,贴近时代,紧扣生活,紧扣大众。阅罢,让我深感一个负责任的基层党员工作的艰辛,也同时为官民之间黏稠的信任而担忧,更为有朱发荣这样的党员率领你们搞乡村振兴而感到吃惊。为了村委的信任,镇里的遗志,他像一只风雨兼程的雨燕,早出晚归。
一周的雪天里,他访村走户,拿着电筒回去。雨和稀泥路让他烦,比这更让人烦的是他与居民之间的艰辛沟通。
没完没了的吵。一连下了十天雨,他也吵了三天,连自己的女儿也与他吵,操棒想打他。他天天摔得一身泥回去,回到家,丈夫因心痛又接着责备他,劝他不要这样为他人家的事操碎了自己的心。这样,屋内屋外都给他心中添堵。他进屋就找抽屉里的生津片吃,这三天,累得他一团糟,他重重地把一身疲倦放进椅子里。
为何要吵啊?作者不说理由。反倒说起另一个捷报来。
他接到上级任务,乡村振兴,兴修水电道路,为贫穷的居民整修或重盖房子。其实,修房是自修,之后初验合格按相关规定再补贴费用。这样的红利,他其实高兴了。
但是,居民不信。拆了自己的房屋,不补咋整?补得太少咋整?现今的房屋又不是不能住人。谁管政府的如何统一规划呢。想想也能理解,如今网路发达,常据说回迁户遇见强拆的恶人或贪用公款的做官者。她们不信天上会掉馅饼。纵使朱发荣把喉咙说哑,也没有人信。
工作局面如顽石一块。他想尽一切办法,才把挖开一个小坑。说不服女儿,他就绕弯找到城里明事理的女儿,儿子与女儿的信任度反倒低于他与弟弟间的。说通了女儿一家整修了危旧房。朱发荣当着居民的面,发觉金补贴。眼见为实。就像拆旧毛线衣一样,找到一个头,前面缝针就顺顺当当了。于是居民们开始纷纷相信朱发荣了。他高兴得回去就要饮酒,竟然耳朵湿润。
但是,总有钉子户——肖家,一个几近耄耋的老太太,孤家寡人搬去家,儿女在外。她不但不信朱发荣,还把嘴巴的瓜籽皮吐到朱发荣的脸上。这样的行为,真是一种羞辱。危房旧居的人户都修了自己的房屋,她偏不,还骂街。朱发荣气得怼她:不整即使了,转身就走。
朱发荣虽是干部,可干部也是人,他为了你们,不辞操劳,为获得你们的信任,他的工作就像在严寒的河面封住厚冰。他有喜,有烦,有隐忍。眼看报考的最后时限到了,他决定再度努力劝说肖家。想到肖老人平常爱吃花生,于是操起家里一袋花生,又满腔信心和热情地朝肖家走去。
这时,他心中饱含完成遗志的信心,阳光洒在路上,就像铺着金被子。讲到这儿,文章结束了,之后的事情全是留白。
整篇以朱发荣的心中情感发展变化为主线,以大自然的风雨和阳光为突显和渲染,以人物的细节描画为浓墨工笔,将朱发荣这个人物栩栩如生的诠释在我们面前。反复读这文,我还是为作者的悬念写法着迷。假如开头,就写他为何与人争吵,这么前面的内容就变得平静了。作者故意把自己从文中完全跳下来,按读者的好奇心来展开情节。讲到文中,才让读者明白为朱发荣三天为何与人在争吵。文中大量采用细节描写,非常写肖老太太嗑瓜子时与人呱嗒呱嗒聊天,一边朝口里丢花生,一边朝朱发荣吐花生皮儿,象设置了程序的大扬声器,没个消停,让人非常反感。这样描画,肖老人的无知和顽劣呼之欲出,人物就活上去了,真实可信。
文章要义显而易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须要这样塌实耐劳敢干的村党员。
这文的语言乡土化。地道的乡土语言非常符合人物身分。大量使用短句。如朱发荣骂女儿的话:不争气,连你都不听我的,怂包,不配做我的女儿。小说似乎是虚构的,但是这种地方处理得好,让我们读来,就不认为是读小说,似乎就是在哪个山后村里,听到真实的人和场景。
微型小说,小小地说,深深的意,无处不透着细微的美感与魅力。
【作者简介】
朱兴泽,山东诗人,律诗小说新文体学会筹委会执行会长。作品散见于《微型小说月报》《山东文学》《星星》《新青年》《视野》《小小说选刊》《新老年》《家教世界》《天池小小说》以及《中国海洋报》、美国《明州晨报》等国外外报刊刊物。